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7月,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了《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对于数字人民币的前世今生、现时发展动向及未来发展计划进行了详细研讨。鄙人对于CBDC长期保持关注,在此以个人理解,根据公开信息对白皮书中数字人民币(e-CNY)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抛砖引玉,仅供讨论。

 

一、 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是具有相同法律地位的法定货币

与部分国家及地区试图采取的数字货币与实物货币脱钩的设置不同,e-CNY与实物人民币(在此指实体人民币纸币、硬币、或通过账户、支付工具或其他介质储存人民币价值)实际上是币值相同、价值相同、地位相同且将长期共存的人民币的不同呈现形式,且两者之间可互相无损转换,且两者将进行共同口径的货币统计,以适应不同阶层、场景、人群及地区的使用习惯。

在日常使用方面,e-CNY除了使用介质有所不同外(无纸币且可无需银行账户实现资金转移),与正常的数字人民币之间无其他区别,均为国家作为信用实体的负债价值载体。在数字人民币使用载体方面,目前支持基于账户、准账户及基于价值模式,预计外来e-CNY可实现与实物人民币相同的账户对账户转账,也可实现e-CNY钱包对钱包转账,亦可实现账户对钱包的转账,可实现现有支付体系与e-CNY价值转移体系的互相切换,但预计由实务人民币切换至e-CNY则需要特定程序,亦需金融机构对转换所涉及的原有实物人民币的价值及介质(如涉及)进行妥善处理。

 

二、e-CNY不可被简单的理解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实践

在刚刚发布e-CNY时,曾经引发社会舆论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热烈讨论,并有部分人士认为e-CNY就是区块链技术的又一次实践。实际而言,根据白皮书内容所判断,e-CNY并非完全如此,而更有可能是借助了区块链中部分技术特点而衍生的私域中心化分布式加密账本:

1.  区别访问权限的分布式数据库:在标准区块链中,各个节点之间除了算力不同,其他方面权限应基本相同,并应在每个节点对全链交易数据进行储存。由于e-CNY前期涉及小额高频交易,故预计e-CNY将对不同节点进行权限区分管理,以降低对于终端节点的技术压力,如客户、商户、银行、支付机构、央行所获得的权限均可能有所不同,从而避免数据滥用以及数据重复记录带来的资源浪费。

2.  中心化的点对点通信:在算力分配方面,预计中央银行将具备所有节点中最大的算力配置,但算力是否会超过5成仍需后续披露。终端对终端的沟通方面,根据公开信息,目前e-CNY支持在线及离线交易,预计e-CNY的终端对终端的交易过程未必全部需要经过中心节点或其他节点的确认,可在交易簿记达到某特定节点级别或特定金额时才进行交易记录追踪,实现有的放矢。

3.  场景化匿名性:由于需兼顾反洗钱等要求,e-CNY即使可以做到部分场景下的匿名,对于大额交易亦需实名,预计e-CNY将采取介质追踪的形式进行资金流向追踪,并通过介质的匿名实名要求进行e-CNY的匿名实名控制。具体而言,e-CNY自身属实名货币,但可通过介质(如钱包)的匿名性对使用者身份进行保护。

当然,在记录的不可逆性与可编程性方面,根据白皮书内容,可以认为其参考了区块链相关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但其中心化管理的本质使得其中心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呈双层或多层管理权限的差异,不可简单认定其为区块链虚拟货币。

 

三、e-CNY现阶段定位为M0,现阶段以满足零售支付需求为主

e-CNY与实体人民币相同属法币,故其定位属M0实属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白皮书中对于e-CNY的使用场景进行了额外说明,使得我们需要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及使用广度进行分析。

根据白皮书,e-CNY分零售型及批发型两种,分别用于公众及金融机构使用。对金融机构使用场景预计主要为追踪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及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情况,本次不做过多讨论,对零售方面,白皮书强调e-CNY“立足国内支付系统现代化,充分满足公众日常支付需求”,说明现阶段e-CNY以完善支付体系为主。由于e-CNY支付即结算的特性,建立e-CNY的支付体系即建立了相应的结清算体系,且此体系与现有体系之间可互相作用但彼此独立,为我国支付体系的安全性提供的保障

此外,e-CNY为跨境人民币使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内地人民银行、香港金管局及泰国央行等其他国家及地区中央银行就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进行了多轮测试。e-CNY的广泛应用将在推进我国境外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提供新潜力。

 

四、e-CNY因其自身涉及使其具备更为灵活的实用性及可塑性

根据白皮书,e-CNY具备可编程性,并对部分智能合约的加载案例进行了简要介绍,这与前期央行的谨慎态度并不互斥,但也为未来e-CNY与智能合约的更为广泛的结合提供了思路与想象空间。

e-CNY提出前期,央行对于数字货币的智能合约加载较为谨慎,认为其可能削弱数字货币自身的货币属性,而附带的过多合约将使货币与使用场景的绑定过于密切,反而可能限制数字货币的发展。但当数字货币中加载的智能合约具备普适性及通用性时,其则可承担更为广泛的业务需要,从而解决现有货币体系下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可实现的功能,尤其是针对货币与货物、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均可通过其结算及信息交换体系实现资金与等价物的耦合交换,而非异步交换。

举证券交易为例,现在在内地进行股票交易,通过券商买入证券后,买方资金被即时扣除,但买方获得的证券根据结算要求不可当日再行卖出,卖账户即时显示资金,但受资金清算时间的限制,此资金不可即时取出,即使取出也是回到银行账户,未来如e-CNY具备相应智能合约,则可将携带证券交易信息的智能合约嵌入e-CNY密匙中同步完成资金清算与证券所有权转移,提升资金及证券清算及结算效率。

 

五、e-CNY虽会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共存,但在特定场景取代性或较高

实体货币的存在模式及其系统已为人所熟悉,短时间内全盘替代几无可能,故央行在白皮书中亦反复强调e-CNY与实物人民币的等价性及其共存性,但个人认为,在以下场景中,e-CNY逐步替代实物人民币的情况将更为普遍(欢迎大家集思广益)

1.  境外贸易及跨境支付:由于现时境外跨境人民币使用普遍存在结算时间偏长,处理流程复杂等情况(香港FPS除外),而贸易自身由于单据传输等问题亦缺乏时效性且存在欺诈风险等,而通过e-CNY形式推进跨境贸易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可提升对外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渗透率。

2.  大额现金:由于现阶段电子交易的普及,仍使用大额现金的交易存在洗钱风险,故管理较为严格,预计随着e-CNY的普及,大额人民币现金提取将更为收紧,甚至可能需要进行特殊用途审批才可获发,如边贸、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及特定人群资金支取(如乐龄人士)等。

3.  非银机构资金调拨:现时由于资金与账户的耦合关系,使得客户日常的非现金资产均在银行体系内,非银行机构如需进行扣账则需与银行机构合作才可实现(eDDA),但随着e-CNY的普及,如监管允许,则实现非银机构与客户e-CNY钱包绑定亦可实现,无需银行作为中介即可完成绑定及资金转移。

 

六、e-CNY为现有银行及支付体系提供机遇与挑战

在此部分,我们结合e-CNY的特性,结合现有智能合约等相关技术在公开信息中的发展方向,对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及展望,当中大部分内容并未在白皮中中涉及。

1.  e-CNY可能颠覆现有支付场景游戏规则

根据前端分析,某种程度而言,现阶段e-CNY主要是为现有支付清算体系提供了全新通路,但也打破了原本人民币与账户之间的必然耦合关系,这对于银行及卡组织而言相当于降低其原有资金结清算体系的护城河,并使其原本资金安全性相较其他机构而言更高的竞争优势相对淡化,为诸多支付类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市场的机遇(如可获得使用e-CNY的许可),并可为具备商户端下沉资源的非支付主业企业提供机会,而商户端将变成兵家必争之地。

吸引企业招揽商户的动机将由支付业务自身收益转向支付机构增值服务收益。此处支付业务自身收益指支付业务带来的存款及流水抽点收益,而增值服务收益指的是引流及店铺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收益(如内部管理提升、供应链整合等)e-CNY的存在使得商户理论上不再需要依靠任何平台即可完成资金从客户到自身的流转,而电子化资金亦可无需第三方机构即可自行储存,故如e-CNY普及程度逐渐增强的情况下,第三方支付服务将逐步从必须变为可选,支付也将从主流服务逐步蜕变为支持性服务。在解决了支付痛点后,商户痛点将主要集中于店铺效率提升,在收入端平台月活提升所带来的收益提升,在支出端内部管理精细化带来的成本压缩将成为重点,利于服务平台及SaaS相关企业的进一步下沉。对于传统支付、银行及卡组织而言,亦可通过提供配套服务提升竞争力,如通过为存量商户提供商务撮合、提供小额信用透支等方式提升服务粘性。

2.  e-CNY可能革新现有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

根据了解,过往而言,各国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及成效监控均采取事后监控模式,即前期完成货币政策指定后由商业银行执行,并通过商业银行定期报表、中央银行及其他机构的市场调研了解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此方式长期而言行之有效,但也存在信贷资金被挪用等情况难以监控的问题。而e-CNY的推出使得中央银行首次具备了事中监控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能力,并可在需要的情况下对于定向投放的资金流向进行精准定向,从而更为清晰的掌控货币政策执行的痛点,提升政策敏捷度。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具备监控能力不等同于一定会进行监控,具体情况可后续持续追踪。

3.  e-CNY可能优化现有的贸易金融服务体系

贸易金融的主要凭据为贸易双方的合同凭证及金融机构开具的贸易单据,由于不同国家及地区银行体系有所不同,相关业务往来仍然主要依靠纸板单据及SWIFT电文沟通,对于信息的处理仍不具备即时性能力(往往与对手方息息相关)。目前e-CNY正在着力拓展跨境支付业务,且e-CNY自身具备功能延展性。如前文所述,如后续在e-CNY中加载或勾连智能合约,则可解决原本SWIFT体系的贸易电文与资金划转分隔的效率低下问题,提升服务效率,并可为保理及贸易公司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

4.  e-CNY可能改变现有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

e-CNY的智能型不仅可以体现在贸易金融体系,而传统金融行业的服务创新亦可从中获益。在此大胆猜想,如后续e-CNY具备资金性质识别能力,则可对于保证金及抵押证券进行更为精准的监控,并可对交易关联方进行追踪,更好的识别市场操控等违法行为等,而券商及资管机构亦可能无需通过银证、银期、银衍等方式进行资金调拨即可使个人客户将e-CNY划转至投资账户,为多元金融投资机构提供发挥空间。且境外机构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亦可能通过e-CNY特有渠道进行境内股票及债券投资,提升人民币可使用程度,增加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的主观能动性。

5.  数字人民币或可赋能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虽然e-CNY并非完全基于区块链技术,但其中的价值传输模式、智能合约的构建以及使用场景的扩展均可为底层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提供空间,如对e-CNY的中心服务器进行智能化维护升级、对信用衍生等合约加载项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智能决策及投顾,无需人工跟踪的后交易服务支持等,均具备进一步发展及延申的可能性。

至此,我们的我国e-CNY白皮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摘录及简要解读,简要而言,e-CNY是中国主权货币的电子化延申,其技术延展性使其具备进一步提升金融体系运营效率及协同效应,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等多方面潜力,远景可期。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管局、新京报等。

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出售或邀请认购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邀约。投资有风险,在您进行投资前,建议征询专业人士的建议并通过正规合法渠道进行投资,以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话题:



0

推荐

田野1992

田野1992

1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一个正在努力探寻自身潜力边界的斜杠青年,分别在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完成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后曾于香港某中资银行任跨境业务管理职位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1年 15篇